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东宫四莳锦 第16节(2/3)

见崔小娘去而复返,孟氏疑惑:“还有什么事?”

厅用完了午饭,夏莳锦便在前院的秋千架上坐着,有一下没一下的轻晃。



“那、那至少也要将态度摆来,手总有好的一日,总能自证清白!”

玉和后的背篓里和怀里都满了卷轴,一会儿这个掉,一会儿那个掉,竟让个猿臂蜂腰的年轻男儿有些左支右绌。

孟氏转看了女儿,并将纸转给她看,意思是让她来拿主意。

她记得父亲说过,官员在审案时不能夹杂任何的私人情,因为一切被情左右的判断,都是不明智不客观的。于是她也尝试屏去情这一项,将自己至局外,分析当下的局面。

这是刚刚决定回来时,夏鸾容让月桂跑回琵琶院取的。

说完便主动上前,提笔就写,转将写好的纸双手呈到孟氏手里。

夏莳锦正细细思忖间,倏忽有个蹒跚影闯视野,展看去,原来是阿兄院里的小厮玉和。

那么不她愿不愿意相信,以理由没在当场写字的,才是下最值得怀疑的。

于是也不矜着,直言:“夫人,刚刚容儿伤了手,贫妾只顾心焦,却是在离开后才想起若我们娘俩就这么走了,岂不是会落下旁人的猜疑?故而贫妾折返,还是想先把那几个字写完自证清白。”

夏莳锦并不急于去证实,目光在夏鸾容的脸上停留了一会儿,才漫不经心拿起那些纸张。葱似的细脂随意翻动了下,果见其中有不少“洛”和自己的名讳。

孟氏和夏莳锦只慈和地笑笑,劝她暂时不要多想这些,快些回去休息。

薰风微拂,送来酸中带甜的杏果香,她目光没有焦距地落在前方,瞧着好似在发呆,可心思却活络着呢,正在从一团缭中拨丝茧。

“三,这里有!”夏鸾容等的便是她这句话,一边说着,一边从月桂手里接过一沓宣纸,摆在孟氏和夏莳锦中间的案上,“这都是我平日习字时的笔迹,长久积累,最是不得假,虽没杞县,但洛的名讳都曾拿来练习,若有问题足够看端倪来了。”

若是于个人情,夏莳锦更希望那个人不是慧嬷嬷,慧嬷嬷十数年来对自己的疼作不得假,母亲更是因着外祖母的早逝,一直视慧嬷嬷这个母如亲娘。

崔小娘心知这个“内贼”的罪名意味着什么,不仅会被侯爷问责,不好还要牵连那桩行刺案里,连卫国公府都保不住乐安县主,她一个侯府的偏房又岂能落好下场?

没当场从夏莳锦中得来清白,夏鸾容总是有些不安,临走时又回丢下句:“待容儿伤好一些,便来当着母亲和三的面当场写一张。”

崔小娘觉得这话有理,于是又和月桂一左一右扶着夏鸾容回了正堂,原是想向侯爷解释,可侯爷已然不在堂内,仅孟氏母女在吃茶说话。

“这是要什么?”夏莳锦停了秋千,纳罕问

夏莳锦将纸张放下,笑看着夏鸾容:“行了,我留着慢慢看,四妹妹还是快些回去养着吧,莫再四下走动。”

玉和甫一朝她行礼,便又掉了两卷,其中一卷还到了夏莳锦的脚边。她俯拾起,展开看了看,一双桃霎时清光灼灼:“李昭的《明皇幸蜀图》?”

夏莳锦也暗暗叹了气,茫然若失:“我也瞧着不像了,看来这条刚刚明朗些的线,又断了。”

二字存在于不少诗词歌赋中,夏鸾容在誊写时带到一也不稀奇,可自己的名讳也赫然夹在这些纸张里,就显得有些诡异。她倒不知这位平时说话不多的四妹妹,日常是如此惦记自己的。

“哦,难怪。”淡淡失落之余,夏莳锦笑了笑,掩盖面上的微窘。果真是她心了,竟连真迹和赝品都没

是谁呢?

伤了手的夏鸾容,卧病并自称不识字的慧嬷嬷。

她怎不记得府中还有这等收藏,再说如此潦草地对待,属实是对惊世之作的大不敬!

今日举凡当场写过字的人,她都基本断定不是那个内贼。因为一个人即便再擅长伪装,也不会淡定地将可视为证据的东西亲笔写下来去,这不啻于自掘坟墓。

慧嬷嬷虽在名义上是侯府的下人,可在情上却远不是一个不亲不近的庶妹可以比的。

“回小娘,这只是赝品,是大郎君早年临仿的名家画作,隔一阵便要拿来晒一晒,免得受。您瞧,这里还有好多呢!”玉和抖了抖肩膀,示意后满满的竹篓。

夏莳锦随意瞥了崔小娘的字迹,便又将目光落回到崔小娘和夏鸾容上。良久,笑了笑:“姨娘的字我已看过,当是没什么问题,可是四妹妹的手都伤成这样了,即便行写也是写不平日的准来,倒不如先回去将养。”

待人走了,孟氏忧心忡忡地侧过来对女儿:“这回母亲倒瞧着不似她们了。”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