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玉霄很是平静,只问了一句:“负责检籍的官员是谁?”
“少主,您是知我们的。小的母亲腰
不好,一年多有疾病,要是被朝廷拉去别的地方服役上税,恐怕要坏了
……”
凤阁已经同意了皇帝的旨意,上面加盖了凤阁的公印、以及凤阁尚书令王秀的私印,意味着“检籍土断”势在必行。
薛玉霄伸手接过,展开看了两。
说着递了过去。
“有啊。”薛玉霄坐到她对面,“世家里谁没收留过逃难的平民?这些人既不服兵役,也不赋税,可以压榨的利益太多了——你这是什么
神,我们庄
的侨民都过得很好,起码穿衣吃饭并不艰难。”
曾经也有几次所谓的检籍土断,但因为士族势力庞大,频频阻拦,十分难以推行,导致东齐的国力一直衰弱,只能偏安一隅,无力跟鲜卑作战。
果然,凤阁回绝后,谢馥重新遣人拟旨,要行“检籍土断”,搜查士族当中暗地里庇护下来的隐
,让这些隐
民重新注籍,将北方
民的白籍,改为黄籍。
所谓“白籍”,是指北方州郡丢失之后,汉人百姓向南避难,其北方的籍遗失难考,于是在侨州郡县注册的临时
籍。非常简陋繁
,而且因为
动
太大,当时规定免除税务徭役。而“黄籍”,则是东齐目前官方认定的
籍,目前一概是
照黄籍收税、
行兵役徭役。
薛玉霄看她的怀疑,便
:“留你在如意园小住,不
两天,消息传开,田庄上的侨民必定来求我,到时你就能看到了。”
“……四年前侵扰博陵,就是鲜卑国主的三女儿带着一千铁浮屠南下,抢占了博陵北、范
东
,大约百里余地。”李清愁望着地图,图中既有现如今的疆域和沦陷土地,又有各地方驻扎的军队标识。
几人顿觉有望,千恩万谢地离去了。
又两日,消息传遍京都,薛氏田庄上果然派来代表,一派年老、有面的,登门去求薛司空,想要面见主母,另一派稍微年轻些、跟薛玉霄素日有些来往的
事佃农,则是攀着关系找到了少主的门
,冰天雪地,在园中一跪不起。
特别是谢馥登基以来,人没有大规模
动。这些隐
为士族创造了利益,却十分影响国家税收。她此前所谈的“国库空虚”,也有这一
分原因。
李清愁见来者面红
,
态匀称,虽然穿着简朴,但确实不像其他苛刻之地将人使唤得如牲
一般。
事们消息灵通,
上
:“只说是圣上
边的……一位常侍。”
李清愁乃是旁支,是见过地主盘剥如敲骨
髓的,她面
怀疑,显然觉得对此话的真实
难以相信。
“你们先回去吧。”薛玉霄对外人的态度一贯很好,“我在军府,其实并不
这些,但可以帮你们问问朝中的朋友。”
“嗖”地一声,箭起靶震,正中红心。
薛玉霄一
。常侍?这是
的活儿,谢馥封了一个
中内侍
京兆的土断钦差?
“求少主想想办法,我们不想离开啊!”
税”,其目的恐怕不在于此。
这个消息传至如意园时,薛玉霄正跟李清愁谈及鲜卑的“铁浮屠”骑兵。
薛玉霄收起弓箭,随:“还是不比你,能拉重弓。”
这些白籍民,大多都依附于目前的士族当中,为士族
工,没有税务的剥削、仅受士族地主的盘剥,日
大多竟然比正式的黄籍过得还要更好——如此一来,社会矛盾愈发严重。
“是啊,谢馥要动真格的。”
“好!”李清愁扫过去一,“你的
术越来越好了,百步穿杨,指日可待。”
薛玉霄看了她一。
李清愁放下公文,抬手让侍从退下,语气略有一丝不满:“百姓生活已是艰难,检籍过后,又要增添一项国家税赋,士族地主会在乎百姓疾苦吗?才不会,到时只有更多人吃不上饭罢了。”
李清愁这才意识到面前此人就是京兆中最大的世家地主,是整个薛氏的少主。她一时语,问
:“婵娟,你家里……不会也有很多侨民隐
吧?”
薛玉霄:“看来陛下是真为国库担忧啊。”
李清愁尚要谦虚几句,忽然军府内供职的几个侍从女郎快步走来,低向两位行礼:“大人,凤阁批示的公文。”
园中的小亭用镇纸压着地图,薛玉霄换了一对护手,张弓搭箭,边说边朝着八十米外的标靶上一矢。
待几人离开,不用薛玉霄开,李清愁就立刻
:“皇帝任用了自己的人?她要动真格的?”
“那位鲜卑三皇女骁勇善战,麾下除了重装骑兵铁浮屠外,还有两千上弓箭手,以两翼包抄作战为主,被侵袭之地,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