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分卷阅读53(2/2)

好了,你成为府兵了,你平常都在自己的“府”里耕田为生,于农隙练。然后据政府的安排,你要到中央宿卫一年,其间更番数次(不说了,很复杂),或者是去边境守卫,时间到了就可以复员。

再说军人的来源。当时财富多少分九等(就好像现在分农和非农),只有上等和中等的人可以当兵,这些人自愿当兵的就去报名,然后由政府挑选。当兵人家的租庸调(唐代的税)都豁免了,此外不发饷给,一切武装须由军人自办。不过这不是问题,因为这些军人都比较好,家境殷实,完全可以负担。这些军人集合上一千二百家,就组成一个上府。少一一千人就是中府,再少一八百人就是下府。

先说什么是“府”。府是在地方行政区域之外的另一军事区域的名称,比如北京市的“市”是地方行政区域,那么整个北京市作为一个军事区域的话就叫“府”,府差不多就等于我们现在的军区。那时候所有的“府”都叫“折冲府”,规模分为上中下三等。朝廷觉得哪里重要就在哪里设府,越重要就设越多的府,不重要的甚至没有府。

再说唐代。

以上是文职,再说军事制度。

这是士兵,再说军官。

至于在原地服的“役”,则是每年秋天的时候由当地的军事长官集合,统一练,据当地的地理环境,训练不同兵,凡壮丁皆要参加。

汉代是全民皆兵,每个人都要服三兵役,一是到中央作“卫”兵,二是到边境作“戍”卒,三是在原地方服兵“役”。前两从二十三岁开始,第三从二十岁开始,这年龄的安排有着中国社会传统理念和社会环境的必然因素,这里不说了。

众所周知唐代行府兵制(后来崩溃了,变成了募兵制,这和大淼没有关系,我们不说)。

除了兵役之外每个壮丁还要去服力役(就是去为国家义务搞建设),以及不论有没有收,都要缴纳人税。这些制度造成的后果就是汉代有两多:穷人多和隶多。

汉代中央军分南、北军,南军保护皇,北军保护京城,换成现在的说法,南军是中南海保镖,北军是首都武装队。

中央直辖十六个“卫”,各“卫”都有一个大将军,打仗了就由大将军统领征。战争结束,兵归于府,将归于卫。(平时在本府的军事长官“折冲都尉”仅仅是负责日常训练)。这些军官立功以“勋”奖励(比如封你作爵、男爵之类的)。军官其实是有勋无职,除了最的在朝作大将军,其他的都回家田,并不参与政治。回家田的带勋军官自然有他的荣耀和优惠,所以大家也愿意当

的名称,我喜,所以这里沿用),至于中央和地方御史的官职名称不变。

边境的“戍”,每人只要服三天即可。现在听起来一定觉得很荒谬,但这是沿袭古制。还没统一的时候,每个国家的国土都比较小,去边境可能来回只要两天,加上戍边的三天,一个人只要带上五天的粮就搞定了,很轻松。但秦统一了,却没改制度,一个人来回在路上去的时间可能就要半年,所以就爆发了陈吴起义。到了汉代就变化了,还是三天的兵役,但是你可以通过钱免疫,这些钱就由政府发给另外的人,由那个人代服兵役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