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四章 在战斗中成长(2/7)

王弥与石勒,毕竟同为匈汉国大将,石勒掉王弥,总得给刘聪一个说法。该怎么跟刘聪解释这事儿?

江汉、江淮地区均不可作为据,那么目光就只能瞄向北方了。北方哪里合适?一次大调研、大学习、大讨论活动,决定了石勒的选择。

上次310年10月至311年正月屯兵江西,和这次屯兵葛陂,表明石勒是想以汉沔或江淮之间为据地的。可是,这是否合适?

在葛陂四个月期间,石勒曾经兴修土木,劝课农耕,临时任命了地方官征税派饷,并且制造战船,准备攻偏安东南的西晋残余势力,直捣司睿的老巢建业(南京)。但为什么跟上次一样,再次挥师北上?

当初石勒被掠卖于茌平时,与母亲失散。并州刺史刘琨得知石勒母亲及侄儿石虎的下落后,派下护送他们找到石勒。

再次,也是最重要的一,江汉、江淮是逃到南方的西晋遗老遗少政权的门所在。俗话说穷寇莫追,石勒两次来南方,琅邪王司睿两次都集结大军死命抗击,队在拼命之下迸发的战斗力可想而知。

像蝗群一样动的起义者,终归是一帮盲。要想雄霸天下,必须要有稳定的地盘、稳定的后方基地。东江、闽西、鄂豫皖、湘赣边、井冈山、延安……当年我党也正是依靠这些稳定的革命据地,一步步解放了全中国。黄巢盐贩,麾下也无诸葛孔明、张良这样准战略光的有力的文人辅佐,寥寥的几个谋士如尚让、赵璋之,终究火候差了些。

飞豹变为废豹,这样,石勒先剪除了他逐鹿中原的一大对手。

刘琨给石勒这封信的目的,本是劝降,没想到却为石勒的霸图战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,对石勒来说简直是醍醐。要树立霸王之业,就必须正确的选择据地。

312年2月,南方逢

你却还在说谎。石勒收到信后心中暗笑。

2.树千尺得有

大将该死的最充分、最无可抗拒的理由,是什么?谋反。石勒就上报刘聪说王弥谋反。

500多年后,有一个起义军首领,麾下士兵最多时达60万,并且一度占领王朝首都,实现了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的宏愿,可以说离接世界只有一步之遥,最终却败亡,其中最本的败因就是没有建立据地。这个起义军首领叫黄巢,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冲天大将军”。

311年10月的一天,石勒与张宾谋划后摆了一桌酒席,邀请王弥来赴宴。这宴席自然不是什么把酒言宴,而是鸿门宴、断宴。没有鬼的文人辅佐班的分析提醒,情报工作又没好的王弥欣然前往,毫无防备,酒酣时,被石勒亲手掉。

其次,从用兵上来看。南方江河多,北方士兵不习战,与南方士兵在上打吃亏不小。

掉王弥后,石勒于311年10月第二次率兵向南方军。前面已有所叙,石勒在311年正月的时候,已攻打过一次南方,可旋即北还。这次再次攻打南方,向南方活动于江淮一带,后屯兵于葛陂四个月左右,于312年2月再次北还。

同级大将谋反,也不到你来决!你以为你是一千多年后的袁崇焕啊!刘聪自然明白其中缘由,怒不可遏,派了一个使臣去诘问石勒(专害公辅,有无君之心)。

其中缘由,可从刘琨的《与石勒书》中窥见端倪。

当时的石虎,还是一只可的幼虎,后来,慢慢变成了一只杀人不眨的变态残忍恶虎,不仅将石勒儿杀光,自己的儿孙也屠杀殆尽。这后叙。

刘琨信中说石勒“饮江淮,折冲汉沔”,即两次向南方军,信中提到,石勒虽然所向披靡,可没有固定的据地,无据地和人,也就无立国之本。

然而,也仅仅是发一下情绪而已,刘聪此时已无力驾驭石勒。不久,已投降石勒的西晋名将苟晞、王赞试图反,也被石勒决。

中原地区有匈刘汉的数支方面军,中原大局还未定,犯不着他石勒在此消耗拼命。

首先,从适用上来看。江淮和江汉间的气候土,北方士兵不能适应,特别是石勒手下的胡族士兵,土不服造成军中瘟疫行,很多士兵病死。石勒在这里屯兵两次,均遇到了这情况。

石勒一个羯族人,孙兵法、隆中对什么的肯定谈不上熟谙,可刘琨送来的这封信,却相当于直接给他免费送来了一个诸葛孔明牌大锦

刘琨同时带给石勒一封信,其中有一段话:你发迹河朔,席卷兖豫,饮江淮,折冲汉沔,虽自古名将,未足为谕。所以攻城而不有其民,略地而不有其土?周天下而无容足之地,百战百胜而无尺寸之功,将军岂知其然乎?

这一圈转转打的,令人,目的何在?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