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四章 被用坏的工具(2/6)

接下来,崔浩在他陪的第三任皇帝手下,达到了人生巅峰。

嫉恨。

崔浩情商很,作为一个汉人服务于鲜卑北魏,很注重维护鲜卑人的主导地位。

拓跋嗣这才意识到:真理,有时真掌握在少数人手里。崔浩,就是这关键少数。

拓跋焘中路军日夜兼程,准确找到了柔然可汗的王所在地鹿浑谷。但等了6天,左右两路军的影都没等到。拓跋焘孤军,不敢贸然攻,柔然人逃走。

看见兔就能算到有贡,崔浩的占卜能力拓跋焘早有耳闻。这一卦,更是给了他十足的信心,接着就有了奇袭统万城,灭掉了盘踞关中的赫连大夏国,匈人在中国从此再也没有建立过一个政权。

崔浩主张先征夏国,而鲜卑贵族们主张先征柔然。其实,这两主张都有各自的理,就如同足球淘汰赛先踢主场好还是先踢客场好,无定论。

用反问的语气,促使拓跋嗣三思。拓跋嗣还是持南征。崔浩退而求其次:既然非要南征,那就先一路杀到淮河,把淮河以北的地盘先拿下来,稳定一下,再慢慢夺取台、虎牢这些城池,刘宋自然无法救援。

刘洁是匈人,安原是西域安息人(伊斯兰人,白人),但二人祖辈都有一段相同的经历,都在慕容燕国过官。打回老家去,衣锦还乡,这可能是二人主张伐燕的动机。

拓跋嗣刚悟到这个理,却去世了。崔浩连续赢得北魏两届皇帝的信任,在接下来的新皇帝手下,崔浩又当如何?

算卦。崔浩在拓跋焘和众大臣面前展示了一下算卦技能,然后得结论:征,必灭大夏。

争论的结果是,拓跋焘采纳了崔浩的主张,因为,崔浩又一次发挥了他的专长,说服了拓跋焘。

但,北魏有个匈官,却为此过努力。此事案发于拓跋焘征讨柔然的战斗中。

鲜卑贵族看中的,是柔然在漠北千里草原牧场上的那些羊。他们从两次征讨柔然中尝到了甜,还想抢第三次。对中央财政不发工资,全靠抢劫和赏赐的北魏官员来说,这,很重要。

“代”字,一语双关,即表示“汉”“疆”不能连写,应找其他字代替,又巧妙的了北魏原来的国名“代”,成了“代国盛”之意。

等墓志铭完成后,人们发现,死者的名字变成了“冯代疆”。崔浩把“汉”字改成了“代”字。这一改,令人拍案叫绝。

崔浩受拓跋焘信,再加上他推荐大量汉族知识分北魏中枢,汉化改革动了众多鲜卑贵族的利益,逐渐被众多鲜卑贵族所

拓跋焘曾指着崔浩,对新归降的车酋长们炫耀:你们别看此人一介文弱书生,但他中所怀,却远胜数万甲兵。

了,刘裕趁机北伐灭了后秦。现在刘裕死了,趁机灭南朝宋不正好是顺茬吗?

鲜卑人看了崔浩写的这个墓志铭,都连连赞。

征讨柔然,也是崔浩战群鲜卑的结果:今南方的刘宋现内,元气大伤,现在再不趁机收拾北边的柔然,等刘宋缓过劲来,我们就腹背受敌了。

拓跋焘有时到崔浩家中找他商议事,吃饭时就在崔家吃家常菜,君臣关系极其洽。

在最统治者中,再红的人,也只是个工,总有被用废的时候,崔浩最终惨死北魏。凶手是谁?

新皇叫拓跋焘,北魏太武帝。

崔浩的主张是于公心,而鲜卑贵族的主张,更多的是于私心。

“疆”为“”的古写,“汉疆”连在一起,便成了“汉人大”的意思,这自然容易引起北魏统治者鲜卑贵族的忌讳。

置他于死地的,正是魏太武帝拓跋焘。

汉族官员与鲜卑贵族的争斗由来已久。就在拓跋焘征讨赫连夏国之前,北魏层就是先征夏国,还是先征柔然,展开过激烈的争斗。

某次,有个叫冯汉疆的人去世了,其家属请崔浩写墓志铭。崔浩一听死者的名字,立即警觉起来。

443年,拓跋焘决定兵分3路分合击柔然。东路军由拓跋焘的弟弟乐安王拓跋范率领,西路军由拓跋焘的另一个弟弟拓跋丕率领,中路军由拓跋焘亲自率领。中山王拓跋辰率后军作为总预备队。

还有第三主张--先征辽东燕国,当然这是少数派,只有两个人支持,一个是尚书令刘洁,另一个是尚书左仆安原。

崔浩:姚兴死,二争权夺利,产生内让刘裕钻了空。现刘裕死,皇位更替产生内了吗?

崔浩历仕北魏三朝,多谋善断,助北魏灭关中赫连氏大夏、北驱漠北柔然,屡建功勋,为北魏统一中国北方起了重要作用。

拓跋焘还曾召集众大臣训话:日后凡属军国大计,你们不能决定的,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,然后再可实施。

乎意料的是,柔然人居然主动击攻击了北魏远征

拓跋嗣固执打台,结果受挫,损失惨重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